來源:櫻花影院人氣:592 更新:2025-07-04 06:47:38
又到一歲春節已至,提到春晚,你首先想到的,會是什么呢?
每個人的答案或許都不一樣。
但是那些最經典的小品,一定是我們每個人都很難繞開的集體回憶:
《主角與配角》《吃面條 》(陳佩斯)
《如此包裝》《打工奇遇》(趙麗蓉)
《賣拐》三部曲、白云黑土系列(趙本山)
這些精彩的作品,和春晚一樣,早就成為了春節的一種文化符號,已經深深的烙入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基因中。
甚至,春晚之于春節,恰似小品之于春晚。
而很多人其實并不知道,“小品喜劇”是最早從春晚上被“發明”并“流行”起來的一個嶄新藝術門類。
那么“小品"到底如何被“發明”出來的?
這門藝術又經歷了如何坎坷的發展?
那些經典的作品背后有著怎樣精彩的故事?
大家好,我是帶你扒下行業底褲,露出各種亂七八糟真相的名偵探牛腩。
今天,我們將一起掀開春晚的底褲,去探尋那些最經典的春晚小品還有它們背后的精彩故事。
1
1984年,接到春晚邀請的陳佩斯和朱時茂興沖沖趕到劇組賓館里,正在焦頭爛額地創作一期非常特殊的喜劇節目:小品《吃面條》。
那時候的晚會,大家根本沒見過小品。
1983年首屆春晚,嚴順開老師一人貢獻了三個節目《逛廠甸》《彈鋼琴》《阿Q的獨白》,這種短劇算是小品啟蒙。
但是陳佩斯和朱時茂想做的,不止于此。
他們希望創作出一種更具戲劇張力,更完整的表演形式,于是倆人在賓館里激情四射,摸著石頭過河,劇本也是刪了改、改了刪,但始終沒能通過劇組的審核。
當年還有頭發的陳佩斯,年輕氣盛,決定不再受這個鳥氣,于是,直接潤了。
劇組沒辦法,只能去兩人的老東家八一廠“搖人”,好說歹說又把兩人勸回了賓館,繼續激情四射。
結果,功夫不負苦心人,這次他們反復修改出來的東西,又被駁回修改。
小陳,當時腦子一熱,不氣盛能叫年輕人嘛?
于是他又一次跑路了。
這種腳底抹油的事兒,小陳前前后后一共干了三回。
這也說明了,偉大的作品,都是鴿出來的。
直到一次劇組安排他們試演,被觀眾們強烈的反響觸動,劇本最終才算定下來。
至此,春晚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小品,《吃面條》就此誕生了。
但這種在當時看來過于“新鮮逗樂”的表演能不能登上大雅之堂,大家心里都沒底。
大年三十晚上,總導演黃一鶴最終下定決心,咬咬牙,頂著壓力讓他們上場。
事實證明,導演沒有看走眼。
當天晚上,陳佩斯拿著空碗吃起了面條,留下了早期人類馴服空氣的無實物吃播珍貴影像。
《吃面條》表演大獲成功,這種短小精悍,卻糅合了一系列喜劇元素的新節目在春晚的舞臺上,找到了“自立門戶”的機會。
從此,“小品”這個嶄新的藝術門類,開始同春晚一起,在我們的流行文化中扎根生長起來。
火遍全國的兩人搭檔,也成了春晚舞臺上的常客,貢獻了一系列經典的作品。
在小品《拍電影》中,陳佩斯為了圓演員夢,在大冬天穿著單衣拍攝夏天的戲,還被潑了一身“水”,強悍演繹“無實物擤鼻涕”:
在《烤羊肉串》和《胡椒面》他的無實物吃串兒和喝餛飩,觸動無數觀眾的饞蟲和笑點。
但此時,尚在萌芽時期的小品,整體還稍顯粗糙,陳佩斯作品的巔峰,還得看1990年他和朱時茂合作的《主角與配角》。
在這部小品里不僅有眾多金句和名場面:
還有各種巧妙的包袱和極其緊湊的劇情及矛盾沖突。
從開頭分配角色時,第一個矛盾出現:
一個“又”字就讓包袱抖了出來,劇情進入小高潮。
屢次演配角的陳佩斯心里不服,開始瘋狂搶戲,這才有了后來那句金句:
今天再看,仍然毫不過時。
陳老師也實力演繹了什么叫“想殺一個人眼神是藏不住的”:
喜劇效果十足。
密集的包袱,夸張又精準的表情和肢體動作,以及一環扣一環的矛盾沖突,都讓陳佩斯和朱時茂再一次封神。
陳佩斯把一個鉚足心思想往上蹦卻又沒能力兜住的小人物演得活靈活現。
當時表演的時候還出現了一點小意外——朱時茂背三八盒子槍時帶子“啪”一下斷了,但這個道具后面還得用到,給他嚇出一身冷汗。
他只能邊表演邊往上系,好在輪到陳佩斯背槍時帶子終于給系上了。
而且由于帶子系短了,陳佩斯背到了腋下顯得更加滑稽,節目效果反而更好了。
經常出演甲乙丙丁這種小人物的陳佩斯,對于喜劇中的人有著足夠深刻的理解和認知,所以呈現的人物才顯得愈發刻骨、動人。
很難說開啟一個時代的陳佩斯和朱時茂,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
但是,此后的年代,成為了小品精品作的井噴期,陳佩斯之后,趙麗蓉、馮鞏、趙本山開始在春晚的舞臺上大放異彩,小品這門藝術開始百花齊放。
2
同樣是1990年,來自遼寧鐵嶺的趙本山開始在春晚的舞臺上嶄露頭角。
初次亮相就和黃曉娟“相起了親”:
靠著“低頭、收肩、腳尖蹭地”的小動作和有些顯老的長相,30來歲的趙本山愣是把一個50多歲的蔫兒吧唧小老頭給演活了。
這種蔫壞的表演風格也讓趙本山迅速俘獲了一批迷弟迷妹,還拿下了當時雙星杯戲劇曲藝類第一名。
只是那時候的他沒想到的是,這個舞臺,他一登就是二十多年,自此成了春晚的釘子戶。
而本山時代的輝煌,還得從趙本山和范偉的搭伙講起。
從1995年開始,不管是扒下飯局底褲的《牛大叔“提干”》,還是揭露農村現實的《三鞭子》和《紅高粱模特隊》,都能明顯感受到,趙本山的小品,變了。
題材一改過去的溫馨,變得辛辣且現實。
幽默詼諧的同時又不乏對社會現象的思考和諷刺。
這么看,趙老師才是勇扒底褲第一人。
2001年,小品《賣拐》更是把這種輝煌推上了頂峰。
在《賣拐》里,趙老師把一個坑人的奸商嘴臉演得惟妙惟肖,“欲擒故縱”和“無中生有”的套路屬實是給他玩明白了。
這種“荒誕又真實”的情節,恰恰是本山賣拐系列小品里最吸引人的點。
由于太過經典,《賣拐》后來還拿下了春晚小品類節目一等獎。
里面的經典臺詞數不勝數:
從“忽悠瘸了”到“要啥自行車”,再到“走兩步,沒病走兩步”等等,直到今天還能在很多視頻的彈幕和評論區看到它們的影子。
此后的白云黑土系列,更是成為了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經典。
這段時期,小品在春晚舞臺上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甚至漸漸變成了春晚的一個象征符號。
這個每年在0點檔的壓軸男人,成為了很多人熬夜過年的動力。
果然,你大爺永遠是你大爺。
這是屬于趙本山的黃金年代,也是屬于小品的黃金年代。
3
春晚三十多載, 成為了幾代人的共同回憶。
從1983年到2021年,春晚陪伴著我們度過了無數個日夜,它也漸漸變成了“年味”的一部分。
在這39年間,它見證了舞臺由小到大,觀眾從少變多。
那一年,劉曉慶站上春晚舞臺,成為第一屆春晚的主持人,一襲紅衣在周圍藍灰色調的衣服中顯得分外惹眼;
那一年,李谷一在春晚的舞臺上連唱六首歌,后來的那首《難忘今宵》也成為了一年又一年春晚的背景音。
那一年,馬季在舞臺上賣起了“宇宙牌香煙”,贏得了滿堂彩。
在當時那個小小的“會客廳”里,誕生了無數優秀的作品,演員走動的時候還能看到旁邊一個個扛著錄像機的工作人員。
簡陋但溫馨。
從那時起,家人團聚的日子,就總是少不了電視里的笑聲,有了他們,除夕的長夜和風雪也顯得分外和藹,似乎有了一份別樣的念想和期盼。
那個欲望簡單的時代,大家連笑點都低的可愛。
可是長大后,一切都得復雜了起來,一切都在離開,那些曾經為我們制造笑聲的人一個個地離開,我們也離開了故鄉。
疫情時代,無數游子漂泊在外,不知道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樣,又是一個回不去的春節。
這期內容,也是希望能提醒一下大家,無論身處何方,也要記得回去翻看一下這些回憶。
這些笑聲不僅僅是笑聲,也藏著我們的親人和過去。
“昨天已消逝,分別難相逢”
Copyright ? 2018-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