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櫻花影院人氣:668 更新:2025-07-04 09:50:20
【文/觀察者網 嚴珊珊 王濛】要把充滿張力與想象力的劇場藝術搬進錄影棚,用短短幾分鐘展現平時要分上、下半場的故事的精華,還要隔著屏幕盡量傳遞現場演出的環繞感與穿透力……在音樂類綜藝競爭激烈的當下,獨辟蹊徑做一檔音樂劇競演綜藝,面對的挑戰有很多。
隨著東方衛視《愛樂之都》開播,綜藝能否幫助音樂劇突破圈層、中文填詞與外國音樂劇的適配性、如何平衡音樂劇的專業性與綜藝的戲劇性,成了人們熱議的話題。
3月9日,《愛樂之都》總制作人、東方衛視中心副總監施嘉寧接受了觀察者網專訪,此前曾擔任《歡樂喜劇人》、《相聲有新人》、《極限挑戰》第五到第七季等節目總導演的他坦言,“這是一個特別難做的項目”,不僅因為原創綜藝壓力很大,也因為劇場藝術和綜藝節目在呈現上有很多不同。
對于專業人士和圈外人士“混搭”的評分嘉賓陣容,施嘉寧介紹道,每個人的選擇都經過了仔細考量。比如廖昌永,他是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在音樂劇演員培養方面很有話語權;而張雨綺作為影視演員,不僅能從人物塑造和舞臺表現上提供建議,也能站在普通觀眾和女性的角度給出反饋。
“中國音樂劇的發展,不能光靠這些十幾年來堅守在該領域的專業人士,也需要圈外優秀人才來加持。”施嘉寧相信,這些不同行業嘉賓的加入,能夠助力音樂劇“破圈”。
以下為采訪實錄:
觀察者網:有人認為音樂劇很“小眾”,您認為音樂劇的目標受眾是什么群體?
施嘉寧
:我認為音樂劇不是一個高不可攀的的東西,我也不認為它有多么“小眾”,因為音樂劇的出現本身就是面向大眾的,就是因為希望把歌劇的樣態變得更加流行才有了音樂劇,而且當下音樂劇的發展方向更加多元,包裹了越來越多的藝術形式。比如,現在百老匯最火的音樂劇《漢密爾頓》,就是主要用嘻哈音樂來表現的。
所以說,音樂劇融入了方方面面的東西,有音樂的部分,有劇情的部分,有舞蹈的部分,其實它是一個特別通俗的藝術門類,同時它也是在全世界范圍內最具有商業價值的舞臺劇表現形式。
只是在國內,音樂劇畢竟是個“舶來品”,它進入中國市場的年份比較短,我們本土從業人員的經歷相對較少,觀眾欣賞音樂劇的年份也比較短,所以會讓大家覺得這個是一個相對“小眾”的藝術門類。其實我覺得未來隨著社會的進步,從業者水平的提升,音樂劇必然會成為一個接受度很廣的東西。其實在上海已經有這樣的苗頭了,不然也不會有那么多的觀眾買票去看音樂劇。
《愛樂之都》總制作人施嘉寧
觀察者網:節目中的競演曲目是如何選取的?節目制作過程中有遇到困難嗎?
施嘉寧
:“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這是貫穿我們整個節目的邏輯。所謂“吸收外來”,就是第一賽段要呈現的內容,因為音樂劇本身是一個“舶來品”,而我們本土音樂劇的發展只有短短十幾年的時間,我讀大學時才剛剛有音樂劇專業,以前是沒有的。所以我可能也是一邊讀大學,一邊見證了音樂劇發展的歷程。
但是,音樂劇在國外已經發展了相當長的時間了,它是從輕歌劇慢慢轉化為相對通俗的音樂劇,其實有一脈相承的關系。所以我們覺得還是要從國外經典作品入手,去開啟我們真正的中國原創音樂劇道路。
關于曲目的選擇,第一賽段我們聚焦的還是世界名曲。這里面除了有百老匯的,倫敦西區的,也有德法和日韓的,當然也有我們中國十幾年原創道路上留下來的經典作品。所以我們想要通過前兩期節目讓大家一窺音樂劇中的經典。
同時,在做這個節目之前,我們做了非常深入的社會調查和行業洞察,收集了很多觀眾的測評。有些觀眾說想要看經典的作品,因為很多經典劇目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完全引進到國內,特別是在疫情發生后這幾年。一些年輕觀眾很喜歡法國音樂劇或日韓音樂劇。通過觀眾測評,我們精挑細選了一些觀眾提及率相對比較高的劇目,最終在節目中呈現。
目前國內整個綜藝市場還沒有音樂劇的垂直賽道,我們也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這是一個特別難做的項目。因為音樂劇既有音樂也有劇,同時對整體表現的要求特別高,畢竟它是一個劇場藝術,而劇場藝術和綜藝節目在呈現上有很多不同,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把劇場的音樂劇魅力通過綜藝的形態去展現。
節目難做的地方還在于,這種門類的節目沒有任何參考,它是一個原創節目,原創綜藝壓力很大。如何把音樂劇舞臺上的經典內容在短時間內傳遞給觀眾,讓觀眾感受到它的魅力,這是一件很復雜的事情。
觀察者網:這次有32位音樂劇演員參加競演,招募標準是什么?
施嘉寧
:首先,我們希望通過這32位演員展現國內音樂劇市場的“眾生相”。
音樂劇演員曹牧之坦言現在不用再擔心房租、水電煤
節目中的音樂劇演員,有些是被稱為“天花板級”的人才,他們在行業內已經成名成角,也有一部分是現在的“中堅力量”,此外,還有一些跨界參與音樂劇的歌手、偶像和影視演員,最后就是我們面向未來的最年輕的音樂劇演員。
聽到蔡淇大四已經演完一百場,后臺前輩們在感嘆
其次,實力是衡量音樂劇演員的硬性標準。因為《愛樂之都》的價值觀是“不負熱愛,實力閃耀”,最終演員們還是要通過實力來展現自己。不問來路、不問出處,但肯定要有很強的個人實力。
第三,音樂劇的專業性和職業化很強,不是所有跨界的人都能來,他們需要和音樂劇有很強的關聯、處于這個行業中,才能來到這個舞臺。
觀察者網:為什么會邀請張雨綺等音樂劇“圈外人士”來參與點評,助力團陣容是如何考量的?
施嘉寧
:我們把嘉賓團的名字定義為“助力團”,意為大家共同助力音樂劇在中國的發展,我們希望嘉賓有行業內的人,同時也有圈外的人。中國音樂劇的發展,不能光靠這些十幾年來堅守在音樂劇領域的專業人士,更多的是需要圈外的優秀人才來共同參與。這就包括非專業音樂劇演員、影視演員以及優秀的流行音樂制作人,他們的加入會助推音樂劇發展。所以我們在助力團的選擇上,每一個人的選擇都是經過仔細考量的。
大家一開始可能會對張雨綺的出現產生疑問,但是,需要理解的是,音樂劇本身是一個表演藝術,音樂劇綜藝并不是一個音樂、歌手節目。那么,張雨綺作為一個演員,她對選手塑造人物的能力和舞臺表現力是有話語權的。而且更難能可貴的是,她可以站在一個普通觀眾,甚至并不是音樂劇粉絲的角度,以一種客觀的、觀眾的視角來進行助力,同時從某種程度上,她也可以站在一個女性的視角來看待音樂劇演員的表現。
第一期鄭棋元未獲得全A引發關注,張雨綺透露自己沒有給其評A
像小柯和黃舒俊,他們都是音樂劇制作人。小柯十幾年前就開設了自己的音樂劇劇場,他對行業的發展是非常有話語權的。黃舒俊最近五六年時間一直致力于音樂劇創作,他出品了一部名叫《馬不停蹄的憂傷》的音樂劇。
節目后期廖昌永老師也會登場,他是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同時是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劇專業的創始人,所以他在音樂劇演員的培養方面很有話語權。而且,廖昌永老師本身也參演過音樂劇。
而阿云嘎在節目中更像是一個橋梁,他本身就是音樂劇演員,能夠深刻地體會到音樂劇演員的酸甜苦辣,以及他們在舞臺上的技術和難度。所以他既是一個助力者,也是一個介紹者,還是一名關心者和參與者。
而作為音樂劇圈外音樂人的大張偉,他的特點就是有各種各樣的奇思妙想。他參演過的很多節目都是用一種類似音樂劇的形式進行表演的,包括今年央視春晚他和王冕帶來的音樂脫口秀。所以我們也希望大張偉作為流行音樂創作者的代表,證明或許他們也能加入到音樂劇創作者的隊伍當中。
觀察者網:要想利用音樂劇這個藝術形式講中國故事,應該從哪里發力?
施嘉寧
:用音樂劇講中國故事是必然的方向。所謂“舶來品”,我們是學習他們的技術,學習他們舞臺制作的理念,以及商業化運營的手段,但是最終任何一種文化要本土化、要落地,它必然是講中國人自己的故事,用中國人能夠接受的音樂、能夠接受的故事、能夠接受的人物,去展現中國人當下的情感,其實可以有很多民族化的東西。
比如《趙氏孤兒》這樣的音樂劇被推出,票房也非常好。特別是在今年,上海市場上這些票房很火的音樂劇基本都走上了原創的道路。
再比如,通過日本小說改編的音樂劇《人間失格》,改編自國產電視劇IP的《隱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以及《偽裝者》,這一系列作品都在進行原創。通過我們熟悉的故事、熟悉的文化和熟悉的人物,去進行創作。
觀察者網:對《愛樂之都》這檔節目,您給自己和團隊打多少分?有沒有推出下一季的想法?
施嘉寧
:其實我們臺長也問了我這個問題,我當時的回答是60分,我覺得是個及格分。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是有很多可以提升的地方,但我覺得作為一個“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第一個通過綜藝形式來表現這種藝術門類的制作團隊,我認為我們基本完成了之前預設的一些目標。
當然,如果要說做到更好,我們還有很多空間可以去提升,但這需要不斷摸索。這個節目我們計劃是要做三季的,因為我們是把它當作整個上海乃至全國音樂劇的一個文化項目在做,因為音樂劇的受眾,是需要培養的,是需要養成的。
Copyright ? 2018-2025